什么是磷脂酰絲氨酸在食品中的生物利用度?
發表時間:2025-07-10磷脂酰絲氨酸(PS)在食品中的生物利用度是指其經過消化吸收后被機體利用的程度,這一過程受其來源、食物基質、加工方式及個體差異等多種因素影響,具體機制和特點如下:
一、來源對生物利用度的影響
磷脂酰絲氨酸的來源主要分為天然提取(如大豆、蛋黃)和人工合成兩類,不同來源的 PS 在消化吸收效率上存在差異:
天然來源:從大豆或蛋黃中提取的磷脂酰絲氨酸與食物基質中的其他脂質(如磷脂、甘油三酯)結合緊密,在消化過程中需經胰脂酶等酶類分解為游離形式后才能被吸收。研究表明,蛋黃來源的磷脂酰絲氨酸因分子結構與人體細胞膜磷脂更接近,其生物利用度略高于大豆來源,但差異并不顯著(兩者吸收率均在 30%-50% 左右)。
合成:人工合成的磷脂酰絲氨酸多為化學修飾產物,分子穩定性較高,在胃腸道中不易被破壞,理論上吸收率可能略高,但目前臨床數據顯示其與天然磷脂酰絲氨酸的生物利用度差異較小,且長期安全性仍需進一步驗證。
二、食物基質的干擾與協同作用
磷脂酰絲氨酸在食品中并非單獨存在,其生物利用度受食物中其他成分的影響:
脂質協同作用:當磷脂酰絲氨酸與油脂(如植物油、動物脂肪)共同攝入時,脂質可促進其在腸道內形成乳糜微粒,增強其溶解度,從而提高吸收效率,例如,將其添加到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或乳制品中,其吸收率可比單獨攝入提高 10%-20%。
膳食纖維與蛋白質的干擾:高纖維食物(如粗糧、蔬菜)中的纖維素可能與磷脂酰絲氨酸結合,阻礙其與消化酶的接觸;過量蛋白質則可能通過競爭腸道轉運載體,降低其吸收速率,因此,它與高纖維、高蛋白食物同服時,生物利用度可能下降約 15%-25%。
三、加工方式對磷脂酰絲氨酸穩定性的影響
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溫度、pH 值、加工時間等因素會影響磷脂酰絲氨酸的結構穩定性,進而改變其生物利用度:
高溫處理:油炸、烘焙等高溫加工(溫度超過 180℃)可能導致磷脂酰絲氨酸分子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鏈氧化斷裂,破壞其磷脂結構,使吸收率下降,例如,油炸食品中的磷脂酰絲氨酸保留率僅為未加工原料的 60%-70%。
溫和加工:蒸煮、微波加熱等低溫加工方式對磷脂酰絲氨酸的破壞較小,其結構完整性可保留 80% 以上,生物利用度基本不受影響。此外,乳化處理(如將 PS 制成乳劑)能增加其在水中的分散性,進一步促進腸道吸收。
四、個體消化吸收能力的差異
個體的腸道功能、代謝狀態也會影響磷脂酰絲氨酸的生物利用度:
消化酶活性:胰脂酶分泌不足或腸道菌群失衡的人群,對磷脂酰絲氨酸的分解能力較弱,可能導致吸收效率降低,例如,老年人因消化功能衰退,PS 的吸收率比年輕人低約 20%-30%。
生理狀態:胃腸道 pH 值異常(如胃酸過多或過少)會影響磷脂酰絲氨酸的溶解度,酸性過強可能導致其分子聚集,降低其與腸道黏膜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少吸收。
五、生物利用度的體內代謝特點
磷脂酰絲氨酸被腸道吸收后,主要通過淋巴系統轉運至全身,優先分布于大腦、肝臟和腎臟等組織:
吸收速率:口服磷脂酰絲氨酸后,約在 2-4 小時達到血藥濃度峰值,其中約 30%-50% 被腸道黏膜細胞吸收,其余隨糞便排出。
組織利用:進入血液的磷脂酰絲氨酸中,約 60% 會被大腦組織攝取(通過血腦屏障),參與神經細胞膜的修復和神經遞質合成;其余部分則分布于肝臟、肌肉等組織,發揮調節細胞代謝的作用。
磷脂酰絲氨酸在食品中的生物利用度整體處于 30%-50% 的范圍,其核心影響因素包括來源的分子適配性、食物基質的協同或干擾作用、加工方式對結構的保護程度,以及個體消化功能差異。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建議選擇天然來源的磷脂酰絲氨酸(如蛋黃、大豆提取物),與適量脂質共同攝入,并避免高溫油炸等破壞性加工方式。
本文來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 http://www.dign7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