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酰絲氨酸納米脂質體的制備及其跨血腦屏障能力評估
發表時間:2025-08-20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是一種富含于神經細胞膜的磷脂,具有改善認知功能、保護神經細胞等作用,但其臨床應用受限于難以跨越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將它包載于納米脂質體中,可通過優化載體性質增強其跨BBB能力,以下從制備方法和跨BBB能力評估兩方面展開說明。
一、納米脂質體的制備方法
納米脂質體的制備需結合磷脂酰絲氨酸的理化性質(如親水性頭部和疏水性尾部結構),選擇合適的材料與工藝,以實現高包封率、均一粒徑及穩定結構。
材料選擇
主要膜材:除磷脂酰絲氨酸外,通常需搭配其他磷脂(如大豆磷脂、蛋黃卵磷脂)調節膜流動性,加入膽固醇穩定脂質bilayer結構,減少藥物泄露。
輔料:可添加聚乙二醇(PEG)衍生物(如DSPE-PEG2000)修飾脂質體表面,形成“隱形”涂層,降低網狀內皮系統清除,延長循環時間;也可引入靶向配體(如轉鐵蛋白、乳鐵蛋白、肽段T7),通過BBB表面受體(如轉鐵蛋白受體)介導主動靶向。
常用制備工藝
薄膜分散法:將磷脂酰絲氨酸與其他磷脂、膽固醇等溶于有機溶劑(如氯仿、甲醇),旋轉蒸發去除溶劑,形成均勻脂質薄膜;加入緩沖液(如PBS)水化薄膜,經超聲或高壓均質處理,得到納米級脂質體。該方法操作簡便,適用于實驗室小規模制備,但包封率可能受其親疏水性影響。
乙醇注入法:將脂質混合物溶于乙醇(有機相),快速注入攪拌中的水相(含磷脂酰絲氨酸或空白緩沖液),乙醇擴散后脂質自組裝形成脂質體,再經超濾或透析去除游離藥物和乙醇。此方法無需劇烈剪切,對磷脂酰絲氨酸的穩定性影響較小,可通過調節乙醇濃度和注入速度控制粒徑。
乳化-溶劑揮發法:將脂質溶于有機溶劑(如二氯甲烷)作為油相,磷脂酰絲氨酸水溶液作為水相,高速攪拌形成W/O型乳劑;揮發有機溶劑后,脂質體在水相中固化,經均質處理得到納米顆粒,該方法適用于水溶性藥物的包載,可提高它的包封率。
高壓均質法:通過高壓均質機的機械剪切力,將粗脂質體分散為粒徑均一的納米脂質體(通常100-200nm),適合工業化放大生產,能保證批次穩定性。
制備后優化
需通過單因素實驗或響應面法優化工藝參數,如脂質組成比例(PS與其他磷脂的比例)、膽固醇含量、藥脂比、均質壓力/次數等,以達到理想的粒徑(通常50-300nm,利于BBB穿透)、zeta電位(近中性或弱負電,減少與血漿蛋白非特異性結合)和包封率(需≥60%以保證載藥量)。
二、跨血腦屏障能力評估方法
評估磷脂酰絲氨酸納米脂質體的跨BBB能力需結合體外模型、體內實驗及成像技術,從定性和定量角度驗證其穿透效率及靶向性。
體外BBB模型評估
細胞模型:常用人腦微血管內皮細胞(HBMEC)與星形膠質細胞共培養,構建類似BBB的單層屏障,通過測定跨內皮細胞電阻(TEER)驗證屏障完整性。將熒光標記的磷脂酰絲氨酸 納米脂質體加入模型頂端(模擬血液側),檢測基底側(模擬腦側)的熒光強度,計算穿透率;或通過共聚焦顯微鏡觀察內皮細胞對脂質體的攝取情況,分析其內化機制(如被動擴散、受體介導的胞吞)。
類器官模型:利用干細胞誘導構建腦類器官,其內部形成類似腦微血管的結構,可更真實模擬BBB微環境。通過免疫熒光染色觀察磷脂酰絲氨酸納米脂質體在類器官內的分布,評估其穿透深度和靶向性。
體內動物實驗評估
示蹤與定量:對磷脂酰絲氨酸納米脂質體進行熒光標記(如Cy5.5、DiR)或放射性核素標記(如 ¹⁸F、⁶⁴Cu),經尾靜脈注射后,在不同時間點處死動物,分離腦組織,通過熒光分光光度計或放射性計數儀測定腦內藥物含量,計算腦靶向效率(腦內藥物濃度/血液藥物濃度),與游離 PS 或未修飾脂質體對比,驗證納米載體的優勢。
成像分析:利用活體成像技術(如熒光成像、PET成像)實時監測磷脂酰絲氨酸納米脂質體在體內的分布,觀察其是否富集于腦組織,尤其是特定腦區(如海馬體,與認知功能相關)。通過冷凍切片和免疫熒光染色,可進一步觀察脂質體在腦內血管周圍及神經細胞中的定位。
機制驗證
若脂質體表面修飾了靶向配體,需通過競爭性抑制實驗驗證其跨BBB機制:在體外模型或動物實驗中加入過量游離配體(如游離轉鐵蛋白),若磷脂酰絲氨酸納米脂質體的穿透率顯著下降,說明其跨BBB依賴受體介導的主動運輸,而非單純被動擴散。
安全性評估
跨BBB能力評估需伴隨安全性驗證,如檢測動物注射后是否出現炎癥反應(如細胞因子水平升高)、腦微血管損傷(如伊文思藍滲漏實驗),或通過病理切片觀察腦組織是否存在異常形態變化,確保磷脂酰絲氨酸納米脂質體在穿透BBB的同時不破壞屏障完整性。
三、總結與挑戰
磷脂酰絲氨酸納米脂質體的制備需通過材料修飾和工藝優化,平衡其穩定性與穿透性;跨BBB能力評估則需結合多層次模型,從體外到體內全面驗證其效率與機制。目前的挑戰在于如何進一步提高靶向性(減少非特異性分布)和穿透效率(應對BBB的多重屏障作用),未來可通過智能響應型脂質體(如pH敏感或酶敏感材料)實現BBB處的精準釋放,為磷脂酰絲氨酸在神經退行性疾病處理中的應用提供支撐。
本文來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 http://www.dign7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