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飲料中磷脂酰絲氨酸的吸收動力學研究
發表時間:2025-09-10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簡稱 PS)作為一種磷脂類功能性成分,在運動飲料中的吸收動力學研究,核心圍繞其從胃腸道攝入到進入血液循環、發揮生理作用的全過程速率與規律展開,需結合其分子特性、運動飲料基質影響及人體生理狀態綜合分析。
從吸收起始的胃腸道過程來看,磷脂酰絲氨酸的分子結構中包含親水性的磷酸絲氨酸頭部與疏水性的脂肪酸尾部,這種雙親性使其在運動飲料中需依托基質形成穩定分散體系 —— 若飲料中添加了乳化劑(如蔗糖酯、單雙甘油脂肪酸酯)或含有天然膠體(如瓜爾膠、黃原膠),可幫助其以納米級乳滴形式存在,避免其在胃內因pH值變化(胃酸 pH 1-3)發生聚集沉淀,從而為后續腸道吸收奠定基礎。進入小腸后,磷脂酰絲氨酸的吸收依賴腸道內的磷脂消化吸收機制:先小腸上段的脂肪酶(如胰脂肪酶)會逐步水解磷脂酰絲氨酸分子中的脂肪酸鏈,生成溶血磷脂酰絲氨酸(Lysophosphatidylserine,簡稱 LPS)與游離脂肪酸;隨后,這些水解產物與腸道內的膽汁酸結合形成混合微膠束,借助腸道上皮細胞刷狀緣的被動擴散或載體介導轉運(如CD36、NPC1L1等脂質轉運蛋白)進入細胞內,這一階段的吸收速率受運動飲料中脂肪含量的影響顯著 —— 若飲料中含有少量中鏈甘油三酯(MCT)或長鏈脂肪酸,可激活腸道脂肪消化酶的活性,加速磷脂酰絲氨酸的水解與微膠束形成,使吸收啟動時間縮短至攝入后30-60分鐘;而若飲料為無脂配方,它的水解效率可能下降,吸收啟動延遲至60-90分鐘。
進入血液循環階段后,磷脂酰絲氨酸的吸收動力學呈現“快速達峰、平穩代謝”的特征。通過人體口服給藥試驗(口服劑量通常為 100-300mg,符合運動飲料中PS的常見添加量)監測發現,它及其代謝產物(LPS、游離磷脂酰絲氨酸)在血漿中的濃度于攝入后1.5-2.5小時達到峰值(Cmax),峰值濃度通常在0.5-2μmol/L范圍內,具體數值與飲料中 PS 的生物利用度直接相關 —— 當 PS 以磷脂復合物形式(如與磷脂酰膽堿、磷脂酰乙醇胺復配)添加于運動飲料時,其在腸道內的溶解度與穩定性提升,生物利用度可比單一 PS粉末提高20%-30%,對應的Cmax也更高。達峰后,血漿中磷脂酰絲氨酸的濃度以一級動力學方式緩慢下降,半衰期(t1/2)約為4-6小時,這一過程中,它主要通過脂蛋白(如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轉運至全身組織,其中約30%-40%會被大腦、肌肉等靶組織攝取 —— 對于運動人群而言,肌肉組織對磷脂酰絲氨酸的攝取量會因運動刺激增加,這也使得運動狀態下它的血漿清除速率略高于靜息狀態,半衰期可縮短至3.5-5小時。
從代謝與排泄環節來看,磷脂酰絲氨酸在體內的降解主要發生在肝臟與肌肉組織:肝臟中的磷脂酶會進一步水解它的磷酸酯鍵,生成絲氨酸與甘油磷脂,絲氨酸可參與氨基酸代謝或重新合成其他磷脂,甘油磷脂則可進入脂質代謝途徑;肌肉組織中磷脂酰絲氨酸的降解產物則更多用于細胞膜的修復與更新,尤其在運動后肌肉微損傷的修復過程中,這一代謝途徑更為活躍。磷脂酰絲氨酸的排泄以代謝產物形式為主,少量未被吸收的磷脂酰絲氨酸會隨糞便排出(排泄率約5%-10%),而代謝產生的小分子物質(如絲氨酸、短鏈脂肪酸)則主要通過腎臟隨尿液排出,整個排泄過程無明顯蓄積性,符合運動飲料中功能性成分的安全性要求。
此外,運動飲料的特殊配方(如碳水化合物、電解質的添加)也會對磷脂酰絲氨酸的吸收動力學產生間接影響:飲料中的葡萄糖、果糖等碳水化合物可通過促進腸道蠕動加快它的胃排空速率,使其更早到達小腸吸收部位;而鈉、鉀等電解質則可維持腸道上皮細胞的正常滲透壓,保障脂質轉運蛋白的活性,間接提升磷脂酰絲氨酸的吸收效率,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運動飲料中 其吸收動力學的復雜性,也為其在運動營養領域的應用(如改善運動后疲勞、提升認知功能)提供了吸收層面的理論支撐。
本文來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 http://www.dign7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