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奶粉中磷脂酰絲氨酸與維生素B12的復配研究
發表時間:2025-09-08在老年人群體中,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系統功能衰退(如認知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與營養素吸收利用效率降低(如維生素B12缺乏風險升高)成為常見健康問題。老年奶粉作為針對性營養補充載體,將磷脂酰絲氨酸(PS)與維生素B12復配,可通過二者在生理功能上的協同互補,更精準地滿足老年人的營養需求,其復配價值與作用機制可從功能協同性、復配可行性及應用優化方向三方面展開分析。
從功能協同性來看,磷脂酰絲氨酸與維生素B12在維護神經系統健康上存在明確的“互補-增效”關系,它作為神經細胞膜的核心磷脂成分,直接參與神經元結構穩定與信號傳遞:它能增強神經細胞膜的流動性,促進突觸前膜神經遞質(如乙酰膽堿,與學習記憶相關)的釋放,同時修復受損神經元的膜結構,減少因年齡增長導致的神經細胞凋亡。而維生素B12的核心作用在于保障神經髓鞘的完整性 —— 神經髓鞘是包裹在神經元軸突外的“保護鞘”,負責加速神經信號傳導,維生素B12可通過參與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謝,為髓鞘合成提供甲基供體,避免因髓鞘退化導致的神經信號傳導受阻。二者搭配時,它側重“修復神經元本身”,維生素B12側重“保護神經元傳導通路”,形成“細胞-通路”雙重保護機制,例如在改善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方面,單獨補充磷脂酰絲氨酸可提升記憶力測試評分,而聯合維生素B12后,不僅評分提升更顯著,還能減少因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引發的神經炎癥反應,進一步延緩認知衰退速度。此外,維生素B12對能量代謝的調節作用,還能間接為它發揮功能提供支持:維生素B12參與碳水化合物、脂肪的代謝過程,促進線粒體產生ATP(細胞能量貨幣),而神經元修復與信號傳遞需消耗大量能量,充足的ATP可確保磷脂酰絲氨酸在神經細胞膜上的合成與更新效率,避免因能量不足導致它的功能受限。
在復配可行性層面,需重點關注二者在老年奶粉加工、儲存過程中的穩定性與兼容性。從理化性質來看,磷脂酰絲氨酸為兩性磷脂,在奶粉的乳濁液體系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可與乳蛋白、乳糖等基質成分形成穩定的膠體結構,不易發生沉淀或分層;維生素B12(常用氰鈷胺形式)為水溶性維生素,在中性或弱酸性環境下穩定性較好,而老年奶粉的pH值通常控制在6.5-7.0,與維生素B12的穩定環境適配。然而不過,二者均對高溫、強光敏感,需在奶粉加工環節優化工藝參數:例如在噴霧干燥階段,需將進風溫度控制在180-200℃、出風溫度控制在80-90℃,避免高溫導致磷脂酰絲氨酸的磷脂鍵斷裂或維生素B12的鈷胺素結構破壞;在包裝環節,采用阻氧、阻光的鋁箔復合包裝,并添加食品級干燥劑,可減少儲存過程中氧氣與水分對二者的氧化降解 —— 研究數據顯示,采用優化工藝后,奶粉在保質期內(通常18個月)它的保留率可達85%以上,維生素B12的保留率可達90%以上,滿足老年奶粉的營養含量標準。同時,二者在劑量搭配上需符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老年人每日維生素B12推薦攝入量為2.4μg,而磷脂酰絲氨酸在老年食品中的常用添加量為100-300mg/天,按老年奶粉每日沖調量(約30-50g)計算,將奶粉中它的含量控制在3-6mg/g、維生素B12含量控制在0.08-0.12μg/g,既能避免單一成分過量(如PS過量可能引發輕微胃腸道不適),又能確保二者協同作用的發揮。
在應用優化方向上,復配配方需結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與實際需求進一步調整。一方面,可針對老年人“吸收能力弱”的問題,通過配方協同提升二者的生物利用率:例如在奶粉中添加乳清蛋白水解物,其含有的小分子肽可與磷脂酰絲氨酸與形成復合物,促進它在腸道內的吸收;同時,維生素B12的吸收依賴腸道內的內因子,部分老年人因胃黏膜萎縮導致內因子分泌不足,可在配方中搭配維生素 B6、葉酸,二者與維生素B12共同參與同型半胱氨酸代謝,不僅能減少維生素B12的消耗,還能通過 “代謝通路協同” 提升其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需關注復配配方的感官適應性:老年人對奶粉的口感、沖調性能要求較高,磷脂酰絲氨酸的添加可能使奶粉略帶磷脂特有的腥味,可通過添加天然香草提取物(如香草醛)或調整乳脂肪含量(控制在1.5%-2.5%)來掩蓋腥味,同時確保奶粉在溫水(40-50℃)中快速溶解,避免結塊影響飲用體驗。此外,后續研究可進一步探索它與維生素B12在多個方面的協同作用,通過臨床實驗(選取60-75歲健康老年人作為受試者,分為復配組、PS單獨組、維生素B12單獨組及對照組,持續干預3-6個月)獲取更精準的劑量-效應關系數據,為老年奶粉的配方升級提供科學依據。
文來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 http://www.dign7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