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酰絲氨酸在代餐奶昔中的飽腹感增強效果
發表時間:2025-09-08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簡稱PS)作為一種天然磷脂類成分,在代餐奶昔中可通過多重機制輔助增強飽腹感,其作用并非直接通過“抑制食欲”實現,而是圍繞生理信號調節、消化過程干預及感官體驗優化展開,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先是磷脂酰絲氨酸能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信號間接影響飽腹感感知。人體的飽腹感主要依賴中樞神經系統與胃腸道之間的“信號對話”,其中下丘腦的飽腹中樞(如弓狀核)會整合來自胃腸道的飽腹信號(如膽囊收縮素CCK、胰高血糖素樣肽-1 GLP-1)及血糖波動信息。磷脂酰絲氨酸作為神經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維持下丘腦神經元的結構穩定性與信號傳導效率 —— 它能促進神經元膜上離子通道(如鈣離子通道)的正常運作,幫助飽腹信號更高效地傳遞至中樞,減少因信號傳導延遲導致的 “過量進食傾向”。同時,有研究表明磷脂酰絲氨酸可間接調節胰島素敏感性,減緩代餐奶昔中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后的血糖驟升驟降,避免血糖快速下降引發的饑餓感反彈,延長餐后飽腹感持續時間。
其次,磷脂酰絲氨酸可通過改善代餐奶昔的物理特性與消化過程,增強胃部充盈感與消化延緩效果。代餐奶昔的飽腹感與自身的黏稠度、胃排空速度密切相關: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乳化性,在奶昔體系中可與蛋白質、膳食纖維等成分協同作用,提升奶昔的整體黏稠度 —— 黏稠的食糜進入胃部后,能更均勻地附著在胃壁上,延長胃內容物的滯留時間,減緩胃排空速度(正常情況下,胃排空速度越快,饑餓感出現越早)。此外,磷脂酰絲氨酸還可能通過輕微抑制胃腸道消化酶(如脂肪酶、淀粉酶)的活性,減緩奶昔中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速率,使營養物質緩慢釋放并持續刺激胃腸道黏膜上的飽腹感受器(如迷走神經末梢),進一步強化“胃內仍有食物”的感知信號,避免短時間內產生饑餓。
最后,磷脂酰絲氨酸對情緒與壓力狀態的調節作用,也能間接輔助維持飽腹感的穩定性。部分人群的“饑餓”并非生理需求,而是壓力、焦慮等情緒引發的“情緒性進食”—— 當人體處于壓力狀態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軸)會過度激活,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進而刺激食欲(尤其對高碳水、高脂肪食物的渴望)。磷脂酰絲氨酸已被證實可通過調節HPA軸的活性,抑制壓力狀態下皮質醇的過量分泌,減少情緒性饑餓的觸發;同時,它還能改善神經遞質(如血清素)的平衡,緩解焦慮情緒,避免因情緒波動打破正常的飽腹感知節奏,幫助使用者更準確地識別“生理飽腹”信號,減少不必要的額外進食。
需要注意的是,磷脂酰絲氨酸在代餐奶昔中的飽腹感增強效果具有“協同性”—— 其作用需依托奶昔本身的基礎配方(如足量的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比例),單獨添加它難以達到顯著效果。此外,個體對磷脂酰絲氨酸的敏感度存在差異,其效果會受年齡、代謝狀態、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目前相關研究仍以基礎機制探索為主,實際應用中需結合產品整體配方設計與人體試驗數據進一步優化。
本文來源于理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 http://www.dign79.com/